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校长荐书

《故宫院长说故宫》

2017-11-06 09:40:00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李峥嵘

  李文儒(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所著《故宫院长说故宫》是一本别样的解读故宫作品。不是从故宫的建筑历史和建筑工艺科学专业角度来讲,主要是从故宫的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和审美角度来讲。书中说,“历史不仅属于它的创造者,也属于每一个人的眼睛和心灵。”愿每一位游客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安安静静地去感受属于自己的发现。

  书中每一张图片都是出自李文儒之手。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的时候,他说:“我喜欢拍摄紫禁城。因为拍的时候会无端地生出各样的想法。有了想法,有了感动,就去写。写了以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再去拍。于我,文字与图片是既独立又互动的过程,组合起来,是一起与紫禁城对读的过程。我想把让我产生许许多多感动的这个过程表达出来。我尽量地把这个过程真实地表达出来。不知可否与读者互动?与读者一起对读紫禁城?”

  功能淡化 审美强化

  书乡:《故宫院长说故宫》开篇就说:“故宫是东方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留给人们的是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之美。”的确,故宫的美吸引了很多人,历来写故宫的书也很多,但您这部作品角度特别,您在序言中有一句话,我认为很能概括全书:“紫禁城整体的浪漫想象与细节的灵感闪烁,镶嵌在高远、博大、深厚、精致的文化背景上。”您能否先介绍一下,您是怎样构思这本书的?

  李文儒:在限量的情况下,到故宫博物院的参观人数连年超过1600万。在全世界范围内,绝对没有哪一处文化遗址、哪一座博物馆有这么多人进进出出。聚焦大多数人目光的,当然主要是已有近600年历史且保存完好的皇宫建筑群。紫禁城其实是一个“主题先行”的艺术结晶,即皇权文化的建筑艺术结晶。紫禁城不是在建筑美学的指引下完成的,而是在帝制、宗法、礼教理念的指引下完成的,或者说是古老文化、社会制度、礼制理念左右了建筑审美取向——恢宏壮美的建筑源于深厚的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审美的根底性独特性所在,也是我们面对紫禁城的时候,总是被建筑理念与艺术审美二者的完美统一而一再震惊的原因。

  然而,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昔日禁戒森严的皇宫,今日成为公众自由出入的博物馆,每天这么多进出故宫的人,他们是怎么看故宫的?从我理解的角度想,他们应当怎么看故宫?这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

  我的思考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紫禁城作为帝制统治中心功能的终结,是民主革命的结果;皇帝的宫殿转型为人民的博物馆,是民国时代的文化革新与文化建设的结果;在紫禁城这样一个没有改动的建筑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流动,演绎着皇朝与民国、君主与民主、集权与公权的对峙与交替。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在本书中强调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过去的皇宫建筑为空间的故宫博物院,是引导人们理性认识帝制文化、皇权文化的“标本”,而不是崇拜皇权“明君”的“圣地”。另一方面,在感受着紫禁城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时,仔细体味紫禁城建筑的美不胜收。

  我认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功能、建筑理念会越来越淡化,而建筑审美却会越来越强化。所以,我这本书的重点,不是研究紫禁城的建筑历史、建筑材料、建筑工艺技艺,而是重在探寻紫禁城的建筑文化、建筑艺术、建筑审美。

  美在整体 成在细节

  书乡:书中从故宫的规划开始说到太和殿,接下来却没有一一介绍宫殿,而是写墙、门、屋顶、栏杆、窗户、琉璃花、排水系统……您仿佛是从航拍开始,一下子俯冲,镜头拉到最细枝末节之处,最不为人们注意的角角落落。故宫这么多可写的东西,为什么选择写这些细节?

  李文儒:任何美首先在整体之美。紫禁城尤其如此。紫禁城整体的浪漫想象与细节的灵感闪烁,是中国古老哲学、诗学的形态化、图像化。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在紫禁城的选址、规划、布局、结构、造型、着色中,体现在紫禁城的高低错落、疏密协调、宽窄相间、空间节奏、光影变化中,体现在紫禁城整体的统一、完备、端庄和变化差异中的对应、和谐、均衡、灵动中。

  整体与细节,美在整体而成在细节。细节既可成全整体亦可败坏整体。我在书写中,除了前面部分从整体上关照外,大部分章节是从一个个细部介入的。在日升月恒、阴晴雨雪、朝晖夕映的变幻中寻觅细节的悄然生长。观众进入紫禁城,直接面对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个细节,被感动的也是这样的一个个细节。我觉得最容易和读者交流的正是这样的一个个细节。我反复斟酌选定的各部分题目就是为了突出这样的一个个细节。如宫墙柳、墙墙墙、千门万户、皇家大院、皇帝的广场、中国大屋顶、天地之“吻”(脊兽)、栏杆拍遍、窗里窗外、谁持彩练(彩绘)、琉璃花、流动的皇权(金水河)、死生有“命”(古树)等。

  书乡:您是否记得第一次走进故宫,最震撼您的美是什么?而当您对故宫很熟悉之后,您又最喜欢在什么地方行走,享受故宫之美?

  李文儒:我第一次走进故宫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事了,但那印象和感觉,一说起来就在眼前:和暖的早春。明亮的阳光。西华门外往南,顺着城墙一拐,一团团初生的小鹅小鸭小鸡般的那种柔嫩温暖的黄,静穆在高耸的灰色城墙与护城河的碧水之间——那是我见到过的最美的宫墙柳。可能,我这本书里的《宫墙柳》,从那个时候就开始构思了:“紫禁城的高高的灰色的城墙,紫禁城的宽宽的绿色的护城河,紫禁城的依依的黄色的宫墙柳,为什么能把紫禁城的拒绝与吸引,阻隔与亲近,鸣奏得如此有声有色?”

  很多年之后,很熟悉故宫之后,似乎最喜欢的倒是大雨中的紫禁城、大雪中的紫禁城,还有,很想触摸紫禁城夜晚的森严和恐怖。有一次在宫里值夜班,北风劲吹,雪花乱飘,大约22时许,我特意一人穿行于高耸的宫墙之间,可是,并没有看见传说中的任何影像。

  书乡:《故宫院长说故宫》结束在大雪的紫禁城,这是怎么考虑的?

  李文儒:风雪中的紫禁城更加大气磅礴,是我在大风雪中站在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观看紫禁城时的真实感觉。现代的高大楼宇模糊在风雪里的时候,紫禁城的线条却更加清晰优美了,紫禁城的形态更加端庄典雅了。行走在大雪飞舞、厚雪覆盖的太和殿广场,同样的感觉愈加强烈。然而,雪后的东西六宫更加严寒冰冷,深宫角落的积雪长久存在,给我的感觉似乎终年不化。所以,我特别选择大雪之后,耀眼的阳光下的太和殿、太和殿广场、游览的人们,一起作为全书的结束。我的图片说明是:“人们更喜欢大雪过后太和殿的明丽祥和。”

  鲁迅影响我的审美

  书乡:您的美学思想源自哪里?

  李文儒:谈不上美学思想。主要影响来自鲁迅。读鲁迅,大学里讲过鲁迅,在鲁迅博物馆主持过鲁迅生平展。鲁迅同时也是一位极有眼力和品位的鉴赏家、平面设计师。从鲁迅的精神、气质、思想、艺术、鉴赏、批评、设计、审美中提炼出鲁迅生平展的基调,用鲁迅的感觉、氛围、色调、节奏、评价方式表现鲁迅。为此,翻阅《鲁迅全集》、鲁迅手稿、鲁迅藏书等不止一次,参考美学、设计、艺术类专业书籍不下百本。《鲁迅生平陈列》获中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如果说我对故宫文化的认识和表达还算有不一样的角度,与鲁迅的影响绝对分不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