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书业七家

2018-01-22 11:34:00 来源: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 俞晓群

俞晓群

  我半生身居书业,那天突然想到,几十年走下来,与七类人物交往最多。我称其为“家”,强调他们是那个群体中的佼佼者。

  出版家:中国近百年出版史,如果问:从出版人、出版商到出版家,他们的首要区别是什么呢?近读法国人戴仁著作《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49》颇受启发。他谈到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出版,一直处于出版、印刷和发行三位一体的状态,法国就不是这样。因此中国出版人不是或不完全是某种思想的传播者,而是产品的制造者和贩卖者。商业性的压力,迫使他们难于走向知识分子的发展方向。我的体会是,成为出版家的首要条件是知识分子身份的确认。注意:知识分子并不等同于有文化的人。

  作家:还有翻译家。著译者并非都称得上“家”,等而下者还有写手、译手和作者的区分。即使有作品出版,即使他的作品可以转化成商品,甚至畅销,但许多时候,写手依然只是写手,译手依然只是译手。因为他们要想“著译成家”,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才华、情操和独立性,缺一不可。新时代,出版者的迷茫、文字的商业化与译著者的泛化,为人们的阅读带来选择的困难,同时也带来多样化的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一点对大作家、大学者的尊重和追随,多一点辨别的能力。

  选家:这一“家”也是时代的产物。因为历史遗存太多、新书出版太多,更因为文人与出版人的鱼龙混杂。选家的两个职能:一是为出版社策划好书,再一是为读者推荐好书、品评坏书,因此他们又是批评家。一个好的时代,没有批评的环境不行,没有有学问、有良心和敢说真话的批评家更不行。

  装帧家:书籍装帧有两个阶段,一是艺术设计,此中滥竽充数者最多。许多人把封面设计不当作艺术创作,有电脑之后更甚,拼一下、迎合一些市场因素,或抄袭一本书的封面,比比皆是。我坚持,能称得上“家”的人,一定是艺术家,我所接触的如吴光前,能绘画,能雕刻,懂材料,懂制作,有经验。我还敬佩周晨,他设计《冷冰川》墨刻实在是高超得很,获得2017年世界最美的书。再一是制作工艺,说是工匠精神,桑格斯基设计《鲁拜集》,随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前几天王强告诉我,那本沉入海底的书声称镶有一千多颗宝石,其中许多宝石是假的;王强收藏了一本桑格斯基制作的更美的书,虽然只有一只孔雀,但宝石都是真的,而且保存完好,一颗不缺。这让我想起英国人罗勃•谢泼德收购桑格斯基的资料中,就有此书的草图,我们曾按图做过一个孔雀笔记本。现在见到王强收藏的此书本尊,其装帧之美,品相之好,足以让人晕倒。

  发行家:有两个表现,一是营销,专攻图书包装和市场定位;再一是销售,构建更好的流通渠道。如今卖书者五花八门,若不以传统观念论,孔夫子旧书网自成一家,兼藏大量图书,藏家也有了。

  藏书家:藏书者众,成名成家者寡。由藏书世家而出版家如张元济,由出版家而藏书家如王云五。我的作者中如王强与韦力,一西一中,功力深不可测。我素以书业资深人士自诩,依然暗叹:见王强不敢再谈西装书,见韦力不敢再言中国典籍。

  读家:读者成家,需要两个要素:一是懂书,再一是敢说真话。何人是我心目中的读家呢?不论相识与否、地位如何,时常被我以书相赠者,或点赞其书评言论者即是。

  (来源:百道网• 俞晓群专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