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17年校对生涯——胡晓菲:谈不上吃苦,因为我热爱这份工作

2018-01-22 11:31:00 来源: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 曾子颖

曾子颖

  一个圈、二个圈、三个圈……不一会儿,A3纸拼成的大样上就布满了红色圆圈。这其中有错字、有语句不通、有标点错误……同一句话,她看了一遍又一遍;同一篇稿子,她读了一次又一次,为的只是把住安全出版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校对。胡晓菲,某周报二校,主要负责稿件的审校工作,这看似枯燥而乏味的工作她每天都在重复着,至今已是她步入校对行业的第17个年头。

  与绝大多数同专业的毕业生不同,经济法学毕业的胡晓菲并没有继续她的专业生涯,她毅然放弃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法务工作。2000年8月,她正式步入校对行业,至今已有17年。“那时候NZ(其供职单位)在新闻界很有知名度,能在里面做任何工作都求之不得,哪怕是放弃原职业也完全不需要犹豫。”回想起当初进入NZ的情景,胡晓菲显得有点激动。

  不同于记者需要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进行采访、需要有犀利的文笔、需要站在聚光灯下倾听别人的故事……校对工作者每天需要面对的则是文字、常识和逻辑。“很多人问我做校对会不会很枯燥,特别是碰到一些很长很沉闷的稿件时,应该怎样调节?其实,在一般读者眼中‘沉闷、太长’的稿子,往往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点,在审校稿件的同时把内容读透,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而且我坚信,很容易就获得的知识多是粗浅的,只有精深的知识才能让你与众不同;只要热爱还在,就不会觉得枯燥。”胡晓菲微笑着说。

  “只有你不知道的,没有胡老师不懂的。”说起对胡晓菲的评价,同事们回答得最多的几乎都是这句话。在同事们的眼中,胡晓菲就犹如一本“活字典”。其实,作为一名称职的校对员,平常的自我增值十分重要,因为审校稿件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把关,这其中还会涉及很多常识和逻辑问题。只有通过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筑成巨大的知识堡垒。而对于资深校对胡晓菲而言,日常的知识积累则更像是一块吸水海绵。“爱一行干一行,做个有心人,让五感始终保持警醒,像海绵吸水一样尽可能了解一切,说不定什么时候,这看似无用的记忆就会‘跳’出来帮你发现稿件中的错误。”

  17年的从业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面对安全出版质量的最后一道把关,胡晓菲是否承受着千斤重担?在这段职业生涯中,又有什么事最让她觉得有成就感?“当了这么多年的校对,多紧张的场面也都体验过了,谈不上什么压力,因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慌乱,不能心浮气躁,要认认真真地把手上的活干好。当然,出版是个集体工作,采编审校制作所有环节都要完美才能确保零瑕疵。”

  据相关资料显示,校对员必须掌握拿捏好校对所需的技术时间,一般正常速度在每小时6000至1万字。但遇到极端情况时,则更考验校对的功底和经验。“以NZ的广泛选题和专业性文字为例,我曾经试过10个小时突击完成15万字校对的极端情况,但是人会非常累。校对是个功夫活儿,我更希望的是能有充分的思考和检索时间。套一句老话:‘校对不是万能,但没有校对则是万万不能。’”

  经历过17年的校对生涯,现在的工作对于胡晓菲来说已有另一种新体验。“也许在很多人眼中,校对工作是一份苦差:要久坐冷板凳、每当出报流程不顺利时都要通宵工作;大量的工作量要压缩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但凡文字差错见报,还要背锅……但对于热爱这份工作的人来说,这算不上是吃苦。我喜欢这个行业,这份工作的意义对我来说已不单单是挣钱吃饭,还能给我带来新知。我很希望我的出品可以做到无可挑剔,我很享受现在的状态。”

  谈起校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个夕阳行业,但胡晓菲并不这么认为,“只要人们还在阅读,对文字还有品质上的需求,这个行业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就不断地需要新生力量补充。”对于未来,她寄希望于阅读的分层,不同水准和深度的内容有清晰的读者层次;寄希望于国家对版权保护的加强,维权不再艰难;她认为,只要人类还保有“生而为人”的思考能力、有获取新知、欣赏美文的意愿,优质的读物就会层出不穷,校对的发挥空间就会随之扩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