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曾国藩谈读书:因材施教 重在有恒心

2017-09-30 09:52:00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

  作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以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与他坚持读书、学习有很大关系,通过对《曾国藩家书》的阅读,可以发现,对于读书,曾国藩自有一套见解,可谓真知灼见,让人受益匪浅。

  曾国藩认为,读书是一个长期的连续性的过程,所以每天都必须坚持阅读,不能心血来潮,一天读好几个小时,热情过了,又好多天不摸书了,所以他说:“史书必须天天看,不能间断”、“每天要读一首诗。”

  古代所谓的经书,主要是指五经而言,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但有些人在读的时候不得要领,下了很大工夫,却收效甚微。对此,曾国藩也自有一番见解,他主张先下大工夫读通一本经书,然后再读其他种类的经书,这样才能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经书需先读完一部,精通一种后,方可研究其他经书,万万不可齐抓,最生一无所得。”

  有的人读书,只图数量,不求甚解,结果书是读了很多,收获却少得可怜;有的人读书很细,但速度太慢,一年也读不了几本书。怎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呢?曾国藩的办法是“猛火煮慢火温”、“先猛后温”,这样才能学得广、学得深、学得精。他用熬肉做比喻:“做学问好比熬肉,先必须用大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同时,他还指出,对于新书,要快读;对于旧书,则要慢读:“阅览新书应讲求快,假若不博览群书则会太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讲求熟,不背诵的话就容易忘记。”

  每个人读书,都自有其目的,或是为了追求功名;或是出于兴趣;或是为了打发时光……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也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我们用功读书,只为了两点,一是增强道德修养,追求诚实正派修养的道理;二是研修学业,练习背诵辞章的技巧,以求能自强独立。

  有的人见书就读,也不管是什么种类,凡是到手的书籍,都会抱着开卷有益的想法把它读完,以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使自己能够成为博学之士。这种读书方式的出发点当然值得肯定,但效果却很值得怀疑,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什么都想弄懂的话,必然样样通,样样松。曾国藩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强调读书要专一,即要选择某一个专业,把它读懂、读通:“如果有志读经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果志在作制义,就必须专看一家文稿;如果志在作古文,就必须熟读一家文集。”

  很多人把自己不读书的原因归为没有好的读书环境,读书和环境有关系吗?曾国藩认为读书是一种主观能动能力,和环境好坏没有必然联系,一个真正有志于读书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学有所成:“如果能立志发奋自强,那么他在私塾里可以看书,就是在旷野、热闹的地方也可以读书,即使在砍柴负薪或放猪的时候也能看书;如果他不能立志努力自立,那么在私塾不能看书,在安静的地方、神仙的境地也不能看书。”

  古人把诗词当作必学内容,很重视对于诗词的研究和学习,曾国藩对此也有他的心得,他主张学诗,要专注于一家进行研究,不能只泛泛地读:“我教兄弟们学诗没有别的办法。但必须看一家的专集,不能看选本,以隐没个性。至关重要。我对于五言七言古诗学杜、韩,五七律诗杜,这两家未有一个字不细看。此外,古诗学苏、黄,律诗学义山,这三家也未有一个字不看。”

  古人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小孩子必须熟读四书五经,甚至要求必须背诵下来,但曾国藩却没有那样做,他对孩子采取的是无为而治,在给弟弟信中,他这样写道:“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比较好。如果叫他句句熟读,或者他会不再生疏,却会越读越蠢,将来仍然不能读完经书。劳请子植弟把泽儿没有读完的经书,每天选出五六百字教一遍,叫他读十遍就行了,用不着能背诵,也不用经常温习。待他草草读完后,将来再看经解,也可以求得熟练。如果硬读硬记硬温习,绝对不可能久熟,只是白白浪费每天的工夫罢了。”曾国藩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儿子的放任,而是因材施教,懂得灵活变通,不拘泥于形式,很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借鉴。(唐宝民)

  原标题 [曾国藩的读书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