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走出影院,带你走进真实的敦刻尔克

2017-09-20 15:46:00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竺暨元

  驻欧记者 竺暨元

  一次成功的撤退行动,带回了被包围在海滩上的33.8万余人。从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在短短9天里,无论是军舰还是民用船只,都竭尽全力地进行救援,从计划中的撤回3万人到实际成果10倍有余,二战盟军在法国港口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发电机行动”堪称奇迹。日前,影片《敦刻尔克》在国内上映,引来了诸多的讨论。本报记者走进敦刻尔克,实地看一看这个发生奇迹的地方。

  长堤:通往家园之路

  一条长长的防波堤延伸入海中,像是一条通往英国的回家之路。堤的尽头,大约也是敦刻尔克距离英国最近的地点,英吉利海峡的那边,就是英国的多佛尔了。

  看过电影的人都会记得这条大堤,英军士兵从这里踏上漆成白色的木头码头,排着长队等待着上船回国。德国空军的轰炸,让整个敦刻尔克港只剩下东侧的这条堤坝可以用作撤退的道路。也就是靠着这条仅剩的退路,超过20万人的部队撤退成功。

  如今,木头码头已经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次暴风雨中被损毁。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只是导演诺兰在拍摄时搭建的布景。现在留在这条石堤上的,只剩下锈迹斑驳的铁栏杆。但是,这里依然是整个敦刻尔克战场最让人回味的地方。

  站在长长的堤坝上,无论是脑中闪过电影里的镜头,还是回忆起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历史图片,都让人仿佛置身真实的历史场景之中。那些曾经从这里撤退离开欧洲大陆的英国士兵,再一次踏上欧洲的土地时,已是四年后的诺曼底。然而,最终还是回来了。

  从长堤向东,是长达十几公里的沙滩,约10万人从沙滩上登船撤离。时已入秋,躺着晒太阳看海的人并不多,只有不少孩子在沙滩上的游乐设施里欢快地蹦蹦跳跳。每隔一段距离,都竖有一块蓝色的牌子,向路过的游客讲述沙滩上曾经发生的撤退行动。

  博物馆:见证抵抗到底

  去敦刻尔克之前,记者在布鲁塞尔看了这部电影,同行的还有两位英国朋友。从影院出来时,他们还没从观影的震撼中走出来,决定绕上一大圈再回去,“就像是亲身经历了这次大撤退。我需要点新鲜的空气,让我喘口气。”

  《敦刻尔克》上映后,法国媒体不断发声,对电影只字不提为掩护撤退行动做出巨大牺牲的法军表示极大的不满与愤怒。《世界报》高呼:“这是一种令人痛苦的无礼与冷漠。”

  对此,记者无意去猜测电影导演与编剧的想法。不过,敦刻尔克“发电机行动”博物馆的馆员马丁的看法还是挺有意思的:“其实也没什么,毕竟这是一部英国的电影。从法国人的视角来看这次撤退行动,可以看法国电影《敦刻尔克的周末》嘛。”

  电影《敦刻尔克的周末》拍摄于1964年,由法国著名演员让—保罗·贝尔蒙多主演,讲的是法军士兵于连试图跟着英军从敦刻尔克撤退,却没有成功。随后他和战友一起抵抗德军进攻的故事。

  马丁胡须花白,笑容可掬。提及历史,老爷子说:“真想了解这段历史的话,应该来看看我们的博物馆。”他带着记者在博物馆里走了一圈,最后来到总结性的展示台前,“我觉得这段文字才是客观的评价。”

  对英国而言,英国人在“敦刻尔克精神”鼓舞下,坚定了决不媾和的信念,在此之后坚决地抗击纳粹。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发电机行动”对于英国社会做出的真正贡献。对法国而言,敦刻尔克是法国历史上最大军事灾难的决定性一步。但法国的抵抗并没有停止,在连续的撤退之后,保卫敦刻尔克的法国部队展示出了强大的战斗精神,从而确保了盟友的部队能够登船撤离。

  马丁建议记者到贝尔格去看看敦刻尔克的外围防守。“即便是那些撤退到英国的法军,很快也重新回到了法国,参加了保卫巴黎的战斗。”

  记者依言来到贝尔格。这里距离敦刻尔克大约11公里,是一座要塞式的堡垒,现在进出贝尔格还是只能通过几座城门。绕着贝尔格走一周,现在依然能看到不少炮弹轰炸后的痕迹。作为防线上的重要支点,法军在这里一直抵抗到了1940年6月2日。

  邂逅:一群重体验的观影人

  当我们把视线从1940年拉回到2017年,电影似乎不仅仅是电影。无论是法国媒体对英式傲慢的抨击,还是英国政客对电影影射脱欧的解读,似乎都在里面夹杂了太多复杂的情绪,脱离了纯粹的观影体验。

  其实,不妨可以像这样。

  “去年5月,电影到敦刻尔克来拍摄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扮演了一名士兵,也参加了拍摄。今年上映后,我去电影院看了电影,在里面看到了他。”酒店前台和记者聊起这部电影时的眉飞色舞,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我还要去买个DVD版的,下次大家聚会时可以再一起看。”

  又或者,如记者遇到的两个北京女孩那样,自驾来到敦刻尔克,就为了一个在敦刻尔克看《敦刻尔克》的念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