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在书香浸润中前行

2017-02-21 15:37:00 来源: 作者: 李燕云

  作者:李燕云

  撷一缕书香徐徐前行,一路花香,一路歌声。

  ——题记

  一

  56年前,有个小男孩,走进学堂,踏上了求学的第一步,开始接受人生的启蒙。六年完小,他年年第一。但在那个靠工分养家糊口的年代,弟妹还小,身为家中长子的他,不得不帮父母挑起生活的重担——六年完小,成绩优秀的他必须退学!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同学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去读中学,他只能偷偷地跑到田里放声大哭。但宣泄过后,他擦干眼泪,每天跟在父亲身后默默地下地干活。清晨,禾苗在风中摇来摇去,却摇不散他那越过庄稼定在远方的专注目光。傍晚收工时,他会站在桥头注视着水流的方向默念:门前流水尚能西!我还年少,还有大把的时间,即使不能再走进学堂,也不能就此与书绝缘!

  在以后强体力的劳动生活中,在回家后忙碌的间隙里,他将保存完好的语文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手头的书都翻烂了,书本里的知识,点点滴滴,都已经浸润到了他的心里,融入到了他的品性里。那无数个清贫的夜晚,同龄人忙什么,他不知道。但一盏昏黄的油灯,一本破旧的字典陪伴他读了好多好多借来的书。书摞起来有多高,他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字,了解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就连头顶的天空似乎也越来越开阔了……他的倔强让他的母亲再看他时,眼神中多了份愧疚——儿子读书没读够。街坊邻居也都夸他是块读书的好料,可是贫寒的家庭让他此生再也没有跨进过校门。他委屈吗?当然偷偷地流过委屈的眼泪,但是没有丝毫的怨言。为了多挣工分,他跟过船,扛过石头,手上脚上磨起了水泡,水泡又变成了血泡,血泡又变成了老茧……夜晚读点书,会让他忘记白天的劳累和疼痛。就这样,他从少年长成了青年。弟弟妹妹也一天天长大,能帮工贴补家用了。他用打工的钱定了《山东科技报》《农业知识》《青年科学》等报刊杂志。在别人不解甚至嘲讽的眼光里,他依然默默地、坦然地日出而作,日落而读。他那时并不知道他读的文字里有千钟粟,有黄金屋,他只知道那里面有他未竟的学业,有他改变现状的愿望和科技兴家的梦想。

  渐渐地,地里有什么虫子该打什么药,苗长到什么时候该施什么肥,他都了如指掌,植株的扦插嫁接也不在话下,那时他成了村里的名人。尤其是瓜种的好,更成了小镇名声响当当的“瓜王”……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肯死心塌地供应孩子读书的家长还不是很多,尤其是供女孩子读书的就更得少。那时,那个只有一百来户的小村里,和女儿一样大的男孩女孩,初中未毕业就都辍学了。他们到镇纺织厂打工贴补家用,收入可观,日子明显红火起来。可是这个农村汉子,不仅每天坚持看一会儿书,还被村民们称作“傻子”,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顶着舆论压力让他闺女继续“在学校里享清闲”。他咬着牙说,只要闺女肯读,就是砸锅卖铁他也供……就这样,一路供闺女读完初中读高中,读完高中读大学,供出了村里第二个大学生,第一个女大学生。

  而他也成了村里人人羡慕的对象。他高兴吗?当然!但更多的是欣慰和释然。这么多年来,他已经看淡了别人看他的目光,看开了别人对他的评价,可以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有时候我在想,这个农村汉子近60年的劳动生活,如果是一幅画,徐徐展开的时候,上面虽然没有浓墨重彩的丰功伟绩,可那用沧桑的人生轨迹书写的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态度,始终健康向上求知的习惯,不服输、不气馁的气节,那底色是格外清亮的。

  ——用他的话说,他活得一直很明白。

  这个“傻傻”的农村汉子,就是我的父亲。

  二

  30年前,有个小女孩,为了能有完整的时间看书而不被妹妹打扰,经常抱着一本书悄悄地躲到厕所里看。任凭双脚麻木,仍然手不释卷。她可看的书并不多,有些也许还不适合她那个年龄,可是她珍视每一册她能拥有阅读机会的图书。那时候,她也不过十岁,刚入学,识字不多,但会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半边的字形自己冲。这个女孩家的枕边,常年放着一本新华字典,当没有较长的时间阅读书籍时,她总会利用零散的时间来翻看字典。时至今日,女孩仍然有阅读字典、词典的习惯,她甚至从来不用拼音、部首查字法,抱起字典来,信手一翻,就能找到自己想要找的字词。

  这个女孩从识字开始,就没有一天与文字失去过联络。书,成了她的良师益友,教会她如何学习,如何成长;书,成了她心灵疗伤的良药,悲伤到窒息时,书,可以让她郁闷的心灵透透气。书,让她开心,让她多愁善感,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读书学习成了她生命中的一个习惯,就像呼吸一样,那么自然、那么重要、那么美好。上大学时,她周末就去泡图书馆,遇到喜欢的就借阅回宿舍慢慢看,反复看。等到大学毕业后,她自己领工资了,可以肆无忌惮地把网上心仪的图书邮寄到家,装满自己的书橱。有时,即使一本也不看,单是端详着那些整整齐齐的书脊,也是一种视觉盛宴,一种美的享受。或者,在细雨蒙蒙的午后,沏一壶香茗,听着《琵琶语》,读点清新明丽、隽永含蓄,有行云流水之美的散文,让心灵在细腻的笔下轻轻舞蹈,如水草般自由地摇曳,如山泉般悄悄地从心田淙淙流过……

  这种读书的意境,是她心灵健康成长的氧气。书,引起她无尽的思索,在这种思索中,她可以心态平和地工作、生活,可以站着听雷,坐着看雨。

  她,就是我。

  三

  他,今年14岁,是我儿子。

  他要比我的父亲和我幸运得多。

  我和他爸虽没有给他多丰裕的物质生活,但和同龄孩子比藏书的话,他绝对可以算得上富翁。上小学前,从婴幼儿时的图片类书到稍大一点读的《幼儿画报》整整齐齐的装了好几箱子。一开始是我每晚读给他听,到后来竟到了不听个故事就不能入睡的地步——习惯使然。再大一点,教会他汉语拼音后,就鼓励他自己读书,再后来,是他读给我们听。他到现在仍保留着睡前读书的好习惯。

  上小学后,我每年都给他订阅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刊物,还有他自己挑的适合他读的书。因为读书多,他曾在小学多次获得“读书小明星”的荣誉称号。有一次,他回家后向我大声地炫耀:“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她说我知道的好词太多了,简直就是小词典。同学们也都羡慕我,愿意和我玩。我把书借给他们看,好不好?”看着他眉飞色舞的样子,我微笑着点头。这份意外的收获让我惊喜——面对荣誉,他学会了分享。

  读小学三年级时,他的环保作文在全县得了三等奖,更坚定了他好好读书、好好写作文的信念。五年级时,他的作文参加东营市恒丰银行杯作文大赛获奖并刊登在《黄河口晚刊》上,他兴奋地说:“妈,我也成了我们学校的小名人了。谢谢你,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多书,给我养成读写的好习惯,因着这个习惯,我有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

  我的眼睛湿润了——面对成功,我的儿子学会了感恩。

  进入初中后,当有的同学还在为作文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时,他的作文水平已轻松超越了他们许多……网购来袭时,他也学会了在网上挑书,每逢节假日或有活动时,就是我们大宗购书之时。

  我很庆幸,当别的孩子还沉溺在光怪陆离的动画片、动感十足的网络游戏中时,我的儿子还有另外一片海洋。在这片无边无际的海洋中,还有更多更美好的东西,在吸引着他的视线,丰富着他的知识,激发着他的潜能,提高着他的内涵。

  这就是父亲、我、儿子三代人关于读书的故事。父亲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一个人最终的成功,靠的是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我又把这个法宝传给了儿子。

  有人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我觉得“读书是一种习惯”、“学习也是一种习惯”。每一个人都是一只满怀破茧成蝶梦想的毛毛虫,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能用读书点亮心灯,学习这个习惯,也一定会令我们走到优秀这个习惯上来。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人勇敢而坚强?有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人诗意的栖居、自由的呼吸、幸福的欢唱?我一定会告诉你,那就是书房!因为书香这泓心灵的清泉,会一直滋润着我们饱含求知渴望的心田,烘焙着我们健康向上的灵魂。

  人生路上,撷一缕书香为伴吧,拥它前行,我们的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我们离成功成才就更近了一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