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发布

史家之眼 ——评薛龙春《元明书法谈丛》

2017-09-14 08:40:00 来源:山东出版集团 作者:

《元明书法谈丛》

薛龙春  著

  薛龙春教授在完成《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的博士论文后即转入明清书法篆刻史研究,十余年来,他已完成郑簠和王宠两项个案研究,而关于王铎的研究已发表论文逾三十篇,编纂《王铎年谱长编》超百万字。他的研究既得传统文献搜集、考订之长,又善于以艺术社会史的方法讨论问题,同时勤于学书,得到多位名师指授,以隶书和行草为能事。《元明书法谈丛》是他研学之余所写小品文字,书分元明两部,元代17篇,明代25篇,每部各冠以概论一篇。

鲜于枢《草书赠笔工范君用册》,33.9×12.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国内的书法史研究有个优良传统,即研究者兼习书法,它训练了书法史学者对笔墨、章法和书写工具的感受力。作者多年的书写经验使其对书写的物质性与书写活动尤为关注,这成为本书的一个焦点。他认为明以前书家多用硬毫笔,但羊毫在明代被部分书家青睐,柔软笔毫制造的偶然趣味与新鲜感成为历史的一重推力。

王铎《行书赠汤若望诗册》,尺寸不详,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藏

  王铎是晚明书法的一个重要节点,书中直接谈论的就有五、六题,呈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书家。王铎在诗文书画上都追求“气势雄阔”,于是他嘲笑松江派的绘画如盆景,只是小情小致,而推崇五代北宋的荆、关、董、巨的“大家体度”。书法则主张复古,喜书巨轴,极具纵横之势,如薛所蕴《观王尚书运笔歌》所述:“有时纵笔为大书,枯藤老柏横参差,崩崖耸壁互奔趋。”(《黜幽细,存粗猛》)王铎喜书“奇字”,时常借此炫博,拉着看客讲解自己书作中的“奇字”。他懂小学,编过《字牖》十七卷,试图借此来移风易俗,去黜当时流行的俗字。故在书法创作中,王铎有意参考“篆籀隶法”来写行楷书,通过视觉上的陌生感来界定知识精英与平民大众之间的距离(《王铎与“奇字”》)。


祝允明《行草书归田赋》,26.5×288,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书品与人品的关系自北宋以来被文人空前强调。赵孟頫因曾出仕元朝,傅山竟从其书法中看出了“贱态”。倪元璐、黄道周、王铎是同年进士,人称“三株树”,但因倪、黄殉国,论者以为二人书法有忠义之气,而王铎后来做了贰臣,王弘撰说他“略无行简”,其书法亦随之被贬低。尽管如此,赵孟頫在元明两朝影响甚巨,“是后代少有的能接绪晋唐用笔的大家”(页26)。而王铎在清初的声誉不容小觑,明清之际的士大夫以家藏王铎书作为荣(页249)。

祝允明《行草诗轴》,148.8×51.5cm,南京博物院藏

  本书作者善于从纷繁的史料和作品中发现问题,借助问题展开讨论,剖析内理。透过他的“史家之眼”,每个书家、印人都是活生生的人物,他们有喜怒哀乐,有俗事缠身,为了糊口,书家需要写字应酬,印人则东奔西走,兜售技艺。他们并非终日静坐书斋、弹琴啜茗的世外高人,尽管传记文本中的艺术家形象就是如此,但作者试图以当代的历史书写还原其本来面目。而书中所蕴含的历史关怀,似乎又是针对现实而发,如《邓文原地位日高,书学益废》、《笔、墨品牌的“树”与“毁”》,与目下的情形何其相似。

祝允明《草书曹植诗卷》,36.2×1154.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今市面流行的书法鉴赏类读物多奢谈感受而不求书学,空论形式而不明书理。书肆中虽不乏书法史专著,但兼具可读性与学术价值的普及型读物却寡见,似乎学者惯于躲进小楼写学术文章,近年学术讲座的流行或可稍补遗憾,如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专家刘涛先生的《书法谈丛》、《字里书外》等书则实为一股清新之风。本书作者有中文系的求学背景,早年做过记者,行文剪裁精当,文笔老练可读,铺叙逸事不同于编“故事会”,而能揆察历史的本相,正如后记所云:“本书读起来或许比较轻松,但并不代表笔者对于这一时期的世风、环境、书家、书写活动及其文化没有深入的思考。”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

  内容简介

  作者基于对元明书法的认识和研究,以散点方式串联起一个趣味的元明书坛的观察,是属于大家小书一样深度厚度与趣味相得益彰的读物。每篇都基于翔实的研究论文的改写。文笔生动,格局新鲜有趣,评点独具只眼。

  作

  薛龙春,1971年10月生,江苏高邮人。现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16—17世纪中国书法篆刻、明清文人尺牍。著有《郑簠研究》《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等。

《元明书法谈丛》

薛龙春 著 

65.00元

2017年4 月出版

山东画报出版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