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权威发布

知多点 | 古人的名、字、号有哪些用处?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

2017-09-11 17:30:00 来源:中国孔子基金会 作者: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古人名字解诂》解释: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明志,斋室寄情。

  那么,它们具体都有哪些用处呢?

  名

  名原本不与姓氏连称

  《说文》解释:“名,自命也。”在古代,“名”与“字”含义不同。“名”是用来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正式文字符号。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人名就形成了单名、双名并存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河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河南大学教授魏清源介绍,在春秋以前,“名”是独立存在的,一般不与姓或氏连称。

  直到战国时期,姓氏逐渐合并,姓、名连称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习惯。

  为什么姓在前、名在后

  魏清源解释,中国古人的宗族观念很深,姓氏代表人们的血缘关系,其地位自然要比代表个体的“名”重要多了。

  人们的“名”虽在出现时就单双并存,但了解历史的人会发现,在不同时代,单名、双名的比例也明显不同。

  魏教授介绍,两汉之前,人们的名以单名居多,比如刘备、项羽等都是单名。古代的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求偶”和“对称”的心理,一个姓、一个名,正好是双字结构,是偶数,又对称,符合中国人心理。

  两汉之后,双名逐渐增多,后来更是在数量上超过了单名。专家认为,其原因是汉朝行辈字派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行辈字派先是用来区分排行的,如伯、仲、叔、季和长、次、幼、少、元等;后来人们觉得父子之间也应该区分开,于是便有了字辈,以区别同族男子之间的辈分。

  据统计,到了1949年,我国双名者已占总人数的93.5%。

  字

  同辈之间不呼名,而称字

  什么是字?《礼记·檀弓》记载:“幼名,冠字。始生三月而加名,故去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顶加字。”人们见面时或信函中多称对方的字,而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

  相对于男子的正式名字来说,“字”就是“名外之名”,是人在正式名字之外所起的名字。古人一般有两种字,一是“小字”,一是“表字”。

  小字又称“小名”“乳名”“奶名”,是一种昵称,一般由父母来起,与乳名相对应的是学名。

  表字即通常所谓的“字”。由于“名”的地位较尊贵,同辈人之间不能互相称“名”。未成年时,同辈人之间可以互称小字;成年以后,交际频繁,会彼此称呼对方的“表字”。不过,与小字不同的是,表字一般是男子成年后自己起的。

  既然字是“名外之名”,那么字与名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白虎通·姓名》记载:“闻名即知其字,闻字而知其名,盖名与字相比附故。”

  古人的字与名有直接关系,即字和名至少有一个字相同,如李白字太白、孟浩然字浩然、孔安国字子国等。

  另外一些人的字与号有对应关系,在字形、字音、字义上有相关性,如马超字孟起、董羽字仲翔、张奚若字熙若……其中,在字义上有相关性最为常见。

  号

  取个什么号,全凭个人爱好

  《尔雅》记载:“号,呼也。”号是人的姓、氏、名、字之外的称呼,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号产生时与氏的用法相似,常用作部族的标记或统治者个人的标记。

  后来,部族的标记演变为“国号”,统治者的标记演变成“后”“王”“帝”等,其中皇帝的尊号是个代表。比如,宋太祖赵匡胤的尊号是“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帝王的号,除了尊号之外,一般还会有谥号、庙号和年号。谥号是帝王死后的称号,一般有褒扬、同情、贬斥等类型,如文、武、明、成、孝、悼、庄、哀、怀、灵、炀、厉等;唐代以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年号是纪年的名称,我国年号始自汉武帝,其年号为“建元”。

  当然,号在出现时也是王公贵族专用的,直到汉代以后,民间才开始用号。

  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号的情况渐渐普遍,一般都是人们自己起的,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到了唐宋时期,用号成了社会风气,明清更是达到鼎盛,人们全凭个人爱好取号。

  商人喜欢以干支命名

  近代以来,通过对古文献和殷墟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商代帝王,包括一部分臣民多用干支命名。干支,又称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取人名、记时间、表方位、标次序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指十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十二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传在历法中使用干支纪日,是黄帝发明的。

  商王命名,直至亡国之君纣(帝辛),均以干支中的一个字作为名号,如天乙、太丁、外丙、中壬……这种以甲、乙、丙、丁等为名号的商王有三十一人之多。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天干地支数可能是他们的生日,也可能是他们的去世日。学者们推测,商人以干支取名,反映了当时一种文雅的文化心理。

  汉人盛行取单名

  汉代人取名洋溢着昂扬自信的进取精神,从中颇能反映出西汉时期的社会心态。这一时期,“奉世”“定国”“广汉”“辟疆”一类的人名颇为流行,以“勇”“武”“霸”“起”“雄”等字为名的也很多。

  东汉以后,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崇尚的忠、孝、礼、义等观念广为传播。以这些字为名字的现象也广为盛行。

  进入东汉,特别是三国和魏晋时期,单名十分盛行,绝大多数人名均用一个字,特别突出的是三国时一大批人名,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孙权、周瑜、鲁肃……

  对此现象,古今学者见解殊异。其中一种解释是,单名盛行出于王莽的倡导。王莽建立新朝后下令禁止百姓使用两个字的名字,根据是被立为儒家经学的《春秋公羊传》中有“二名非礼也”的说法。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这种看法认为,王莽的新朝仅存在十五年。一道行政命令不可能影响数百年人们命名的方式,避讳才是单名盛行的主要原因。秦汉以来避讳制度越来越严密,人们要回避更改的文字越来越多,为了减少讳字,当时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是大量采用单名和使用冷僻字取名。

  两晋南北朝人名“之”字多

  西晋以后,儒家经学走向衰微,曹魏时兴起的玄学盛行,成为显学,老庄哲学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魏晋名士以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为风气,并成为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反映在人名上,这一时期的人名或字中多有“元”“真”“道”“灵”“玄”一类的字眼。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其中关中一派由张陵在蜀地鹤鸣山创立,因受道者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据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考证,“之”字是五斗米道中用于道徒名字的暗记,因此笃信其道的门阀世族遂把“之”字作为人名,形成一时风尚。最典型的是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家族,用“之”字最多,信奉五斗米道最笃。王羲之本人喜与道士交接往返,他五个儿子均以“之”字命名,即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徽之的儿子叫祯之,献之的儿子叫嗣之、静之,祖孙父子均以“之”字为名,并不避讳。

  南北朝时期,也有不少人仍沿袭旧风,以“之”字为人名,如著名科学家、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以才绝、画绝、痴绝著称的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三国志》作注的史学家裴松之,著有《洛阳伽蓝记》的杨炫之等,不胜枚举。

  唐代人名爱称排行

  唐代以后,人名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现象,即当时的人们多以行第相称。行第,本指家族内子弟的排行次第,即按同祖父的兄弟或同曾祖父的兄弟排行,民间称之为“大排行”。

  以排行作为家内的称呼,早在魏晋时已有先例,隋唐之际,渐成风气。无论是家人朋友、高低贵贱,无不以论称排行为高尚,以至于形成唐代社会的风尚之一。宫廷之中即以排行相称,如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建成称大郎,李世民称二郎。帝王之家如此,公卿间也以排行相呼,玄宗时的权臣李林甫被人呼做十郎。朝廷官场有此种做法,排行之称便逐渐通行于社会,尤以文人之间最为流行。文人间特别喜爱称呼别人的排行,如杜甫称杜二,孟浩然称孟六,元稹称元九,王维称王十三,李白称李十六,白居易称白二十二……这种时髦的风尚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纷纷以排行相称。这样直称行第的做法反而显得彼此间的熟稔而不拘礼节,颇能给人以“四海之内皆兄弟”之感。

  宋代起名以老为美

  宋人取名的一个特点是喜欢使用“老”“父”“翁”一类表示年长老迈的字作为人名,既说明当时人们企慕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也流露出以老为美的社会风气,与宋代社会优礼老人不无关系。因此,许多人在取名上故作老气横秋之态,如撰写《东京梦华录》的孟元老,以“老”字命名;史学家、撰写《三朝北盟会编》的徐梦萃,字商老,以“老”字为字;理学家朱熹号遁翁,以“翁”字为号,凡此种种,不一以足。

  宋人还喜爱用五行作为序辈取名,取五行相生之义。如宋代大儒朱熹,从他的父亲朱松开始,朱家一门五代取名依次以“木、火、土、金、水”做名字的偏旁,以应和五行相生之寓意:朱松的“松”字是“木”字旁;朱熹的“熹”字下面的四点是“火”形;朱熹之子朱在,“在”字内有“土”字;朱熹之孙朱鉴,“鉴”字内有“金”字;朱熹之曾孙朱潜,“潜”字是“水”字旁。朱氏一门五代,取名按五行排列,次序井然。

  编辑:李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