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撷英

齐河抗英将领韦逢甲

2013-12-09 09:42:00 来源:德州新闻网 作者: 张明福

  在 170年前的鸦片战争中,无数的中国人面对船坚炮利的英国侵略者,不惧不怯,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家。其中,就有一位齐河县籍的将领韦逢甲。

  韦逢甲(1796—1842),字毓春,近代著名的抗英爱国将领,清山东济南府齐河县(今德州市齐河县桑梓店镇)三官庙村人。

  保卫严密英军无机可乘

  道光十六年 (1836),40岁的韦逢甲考中进士,接着被派往浙江,先后担任宣平(今浙江丽水)、余杭、浦江等县知县。他为官清正,勤政恤民,颇有政绩。

  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舰队在广东不能取胜,便沿海北上。七月,北犯浙江,攻陷定海。此后,英国侵略军在浙江宁波沿海屡屡侵扰,并以弋船30艘进犯乍浦,清军处处防守。英军船坚炮利,与清军水师形成鲜明对比。于是清廷决定改水师为陆师,增筑炮台,铸造大炮,加强陆上要塞的防卫力量。

  道光二十一年 (1841)正月,韦逢甲被调往镇海(今宁波东北)督造大炮。九月,再被调往乍浦(今平湖市东南)团练乡勇,遂即被任命为乍浦同知。乍浦地处杭州湾北岸,依山面海,南邻杭州湾,自古就有“江浙门户”之称,是我国历代军事要冲,长江下游重要的海防重镇。上任后的韦逢甲,除“办理支应局务,雇募商船”,做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外,还仿照定海 “土堡”之法,在乍浦近海村落修筑土堡,招募乡勇日夜训练。使得各土堡之间互为联络,一处遇警,各处支援。十月,定海、镇海、宁波相继失守。十二月,英军兵舰30艘侵扰乍浦洋面,看到乍浦军民严守以待,无机可乘,只好离去。

  光荣殉国年仅46岁

  道光二十二年(1842)初,英国侵略者决定撤出宁波、镇海,以集中兵力进犯海防重镇乍浦。四月初九,英军战舰先以康华丽号、布朗底号等军舰及数千士兵,向乍浦前沿发射猛烈炮火,攻打设置在各山寨阵地的炮台。接着,又以复仇神号、司塔林号等战舰作掩护,兵分三路先后向乍浦发动进攻。其右路敌军,由英军中校马利斯率领,由爱尔兰联队第十八团、四十九团以及工兵等1000余人组成,妄图在乍浦的天后宫登陆,却遭到了由韦逢甲率领的我军民的坚决还击。

  当英军舰艇驶近天后宫海面时,清军在乍浦最高指挥官海防同知韦逢甲指挥下,顿时火箭弓弩齐发,让英军措手不及,一艘英舰即被击中,一名上尉军官顷刻毙命,舰上英军纷纷落水。英军的第一次进攻被打退。稍作休整后,英军又接连发起两次进攻,均因遭到韦逢甲率领的乡勇的强烈抵抗而受挫。丧心病狂的英军在另一路军队的配合下,马上对韦逢甲坚守的阵地发动了更加疯狂的第四次进攻。在英军的重重包围和猛烈炮火攻击下,韦逢甲跃出城垣,手持大刀,冒着密集的枪弹,率领募集的乡勇,在海塘边与后退的英军白刃相见。激战中,韦逢甲的左肋中弹倒在地上。部下正欲上去救护,韦逢甲赫然站了起来。他抡起一根长刀,狠狠地向一英兵掷去,竟一刀砍下了那个英兵的头颅。乡勇们迅速将韦逢甲抬到城内六度庵进行抢救。韦逢甲曾几次挣扎起身,询问战况,但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光荣殉国。死时,他仅有46岁。

  “永垂为鉴”为后人传诵

  英军右路军获胜的同时,其他两路军也在艰难地推进中获胜。当时,乍浦满洲大营副都统长喜,正在观山保安城(又名葫芦城)督战,发现敌情后立即指挥抗击。但英军第十八团、四十九团向葫芦城蜂拥而至。经过一场激战,协领英登布力战群寇,死于阵上。佐领多仁图、骁骑校布勒忠武、惠征、祥瑞、恒奎等均在激战中壮烈殉国。泥水工蔡吉庆、张双喜等冒着枪林弹雨抢修葫芦城工事,也都壮烈牺牲。副都统长喜不幸中弹负伤,后撤至城中,旬日后死于嘉兴三塔湾。十月初七,乍浦陷落。

  乍浦之战中,英军与清军的力量悬殊巨大。当时英军2000人,清军满蒙汉兵力共7000人。清军虽然人数上占据一定优势,但英军使用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西式枪炮,杀伤力极高;而清军将士每十人才拥有一支火绳枪,绝大多数士兵手里拿着的是长矛、大刀和弓箭。经过10多小时的激战,清军阵亡近700人,民众殉难1500人,不得不丢了城池。而英军仅有40多人阵亡,60余人受伤,已经成为英军发动鸦片战争以来伤亡最大的一次。为了泄愤,英军攻下乍浦后,“杀掠至惨,积尸塞路,或弃之河中,水为之不流”。乍浦之战再次向人们传递了那句 “落后就要挨打”的至理名言。

  以韦逢甲为代表的中国军民,面对强大彪悍的入侵者,不畏惧、不后退,以大刀长矛向持有洋枪洋炮的敌人展开了英勇拼杀,表现出了大无畏的民族精神,这是极其难能可贵与值得后人敬仰的。韦逢甲死后,道光皇帝特赐 “守土为法”“永垂为鉴”二匾额,命归葬故里。清廷追封他为“朝清大夫”,入祀昭忠祠,赏其子韦预为云骑尉,并世袭。韦逢甲的事迹也被载入 《清史稿》《山东通志》《浙江通志》《齐河县志》等史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