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齐风鲁韵

济南南部山区:八月十五“叫”媳妇

2012-09-27 08:51:00 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

  □ 马洪利
  我的家乡位于泰山、灵岩寺之间,被群山环绕着,是济南市南部山区,也是长清东部海拔最高的“边疆”,这里飘溢着淳朴的民俗,沐浴着浓浓的乡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的家乡有农历八月十五“叫”媳妇的习俗。每年的八月十五之前(中秋节的前夕),家家都忙着“叫”媳妇,中秋节之前“叫”媳妇的场面可热闹了,让人沉醉,令人回味。
  所谓的“叫”媳妇,也就是“请”老婆、“搬”新娘、“邀”媳妇”、请“新客儿”或“接”未婚妻,但通常最直接的叫法就是“叫”媳妇,也叫请“新客儿”。所谓“叫”媳妇的习俗,就是未过门的媳妇要到“婆家”去过“花好月圆”的“中秋团圆节”,我们那儿就叫“过八月十五”。“叫”媳妇必须赶在“中秋节”的前几天,越早越好。一般情况下,是从八月初六这个“六六大顺”的好日子开始“叫媳妇”,最晚也不能超过八月初九这一天,若是“叫”晚了,拖拉到八月初十以后,还不见婆家有人来“叫”媳妇的话,定会被“媳妇”家怪罪的,弄不好会落个“叫”不动媳妇的下场,甚至还有“拜拜”的危险。“叫”媳妇的时候,未婚夫要打扮得面目一新,带着丰厚的“见面礼”来到老丈人家请媳妇。早就望眼欲穿,盼望着这一天到来“约会”的未婚妻,在想方设法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满心欢喜地准时“赴约”,而且还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光彩照人,漂漂亮亮地跟着未婚夫来到婆家。从前,由于交通条件落后,未婚妻只能跟着未婚夫一起步行走到婆家去。后来,条件好了一些,未婚夫就用自行车或摩托车把未婚妻带回家。再后来条件更好了些,交通方便了,自家有车的,就用自己的车把媳妇接回家;没车的,也为了省事儿,干脆“打车”把“未婚妻”请回家。婆家把接来的未过门的媳妇视为上宾,高接远迎,热情相待,好生伺候,不敢怠慢,生怕得罪。因为伺候得越好,就越说明“看得起”媳妇,否则,就说明根本没有把媳妇看在眼里。这可是“考验”未婚夫家对“未来媳妇”关爱不关爱、在乎不在乎的关键时刻。同时,本家族和街坊邻居也要互相请媳妇吃饭,从中可体现婆家的为人场面以及邻里关系的和谐程度。做媳妇的自然也毫不客气,理所当然地尽情享受这“高层次”的礼仪和高高在上的盛情“待遇”。
  月到中秋分外明,欢度佳节乐融融。在“中秋节”的晚上,“媳妇”要与未婚夫一家人借助“花好月圆”的良辰美景,共同赏月,喝团圆酒,同吃月饼,品尝山果,吟诗作对,猜谜做游戏,唱歌助兴。此时,未婚夫和未婚妻都不失时机地借机进行交流沟通,互诉衷肠,各表心意,互赠信物,交换纪念品。同时,未来的婆婆和公公还要向未来的媳妇发“红包”,赏喜钱。做媳妇的也要有所表示,必须送上一份小小的礼品给二老。那种气氛既温馨又热闹,令人留恋又难忘。
  过完中秋节之后,未婚夫还要备足厚礼,把未婚妻安全地送回娘家去。此时,已与未婚夫加深了感情交流的未婚妻被送回娘家后,总是对未婚夫有些恋恋不舍,羞红的脸上便多了几分期待,期待着下一个八月十五尽快到来。
  不过,让人心中感到不安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由于受当地传统习俗和旧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大都建立在“父母包办,媒妁之言”基础上,多以“放上笤帚占上碾”的方式,盛行“先约定亲事,后培养情事”的风俗,多是少男少女式的“少年亲”、“童子亲”,甚至还有咿呀学语的“娃娃亲”,真正到了年龄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很少。从当初定亲到最后结婚需经历十几年的漫漫“历程”,要连续“叫”十几个八月十五。一些男孩多的家庭既“叫”不起媳妇,也“过”不起八月十五。尤其是那些定了“娃娃亲”的孩子们,一旦长大成熟到了“十八变”的年龄,开始懂得爱情滋味之后,往往对自己的亲事有意见,难以称心如意,真正成功走在一起的“顺婚”不算很多。因此,一旦中秋节男方“叫”不来媳妇,就说明这对男女的亲事出现了隐患,很可能会有被“吹灯”的危机,面临的将是“退帖”(退亲)。当然,如果能顺利地把未过门的媳妇“叫”进门的话,就说明亲事高枕无忧,感情发展顺利,爱情方向明朗,婚事大有希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