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齐风鲁韵

第一台国产蒸汽机车诞生记

2012-05-08 08:18:0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任宇波

  

   1952年8月1日下午,青岛四方铁路工厂(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厂区外热闹非凡。当一辆身披彩绸,鸣着汽笛的蒸汽机车,在明媚天光中向在厂区外等候多时的2700多人缓缓驶来时,歌舞声、欢呼声顿时淹没了汽笛声,兴奋与激动在人人脸上荡漾开来。

  这辆被命名为“八一”号的解放型蒸汽机车(ㄇㄎ1型2102号)虽早已“退役”,但它却是中国第一台自己研制的蒸汽机车,在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史上,是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自此以后,这个生生不息的古老国度,就走进自主研制蒸汽机车的新时代了。这一声汽笛,一阵歌舞,一片欢呼,便把那“万国机车博物馆”的戏谑与尴尬正式结束了。

  “万国机车博物馆”

  铁路是不可或缺的“大动脉”。1952年,国内“三反”、“五反”运动宣告结束,国家财政经济状况,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改善,进一步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正蓄势待发。国际上,北纬38°线附近的战火正在猛烈燃烧,抗美援朝亟待后方支援。然而,铁路要先行,却被铁路设备拖住了后退,成为制约交通运输的“瓶颈”。

  自1876年中国土地上出现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以来,直到建国初期,在中国土地铁路线上奔跑的所有机车,均是英美德日等国的旧蒸汽机车,无一辆是国产。据1949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中国也因此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为解决铁路运输设备落后的难题,经过慎重考虑,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决定将研制生产新型蒸汽机车的任务交给四方铁路工厂,也就是四方机车厂。

  四方机车厂建于1900年10月,初名胶济铁路四方工厂,属德国德华山东铁路公司下辖机构,是继唐山、大连两厂后第三家出现于中国的铁路机车车辆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四方铁路工厂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改称铁道部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简称四方机车厂。自1900年建厂直至1949年,四方机车厂只能使用国外进口零部件组装机车,从未真正制造过一台机车,至1949年以后才扭转了这种情况。

  当时中国铁路系统根本不具备大规模制造机车车辆的能力,短时间内还只能以修修补补为主。在铁道部和青岛市军管会(1950年9月为青岛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四方机车厂于1949年成功抢修了“中苏友好”号机车。1950年9月,四方机车厂又修复组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台蒸汽机车,铁道部将这台2-8-2轴式的蒸汽机车定型为“ㄇㄎ1型”,编号2101。时任铁道部部长的滕代远表示祝贺,并亲自为其命名为“国庆周年号”(简称“国庆号”)。这台机车在1959年变更型名后改为“解放型”(JF)。在这两次成功改造的基础上,四方机车厂积累了有关技术数据和丰富的研制经验。加之该厂建厂早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此时有新老设计技术人员30余人,广大干部群众也干劲十足,为研制新型机车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到铁道部的命令后,四方机车厂首先召开了党委会议,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韩健民、厂长刘伟、经营副厂长铁峰、技术副厂长陈泰棣、骨干技术人员任允文等,以及被誉为“机车活字典”的老工长贾培谟、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工人丁学文等人组成的新型机车设计小组。他们经过反复研究琢磨,严密论证,终于设计出了“解放”型干线货运蒸汽机车。从设计效果图上看,该型机车功率大,速度快,而且降低了单位功率的蒸汽消耗量和金属消耗量,从而极大地改善了机车的技术性能,为早日生产出新型蒸汽机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筚路蓝缕,攻艰克难

  至今不少老职工还记得,朱德总司令到四方机车厂视察的事情。根据工厂史志记载,1952年4月,在四方机车厂各场、工段加紧研制、运作的关键时期,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同志在山东省委、青岛市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风尘仆仆地亲临四方机车厂视察。在听取厂党委书记韩健民的汇报后,他对工厂自行研制机车寄予厚望,作出了“四方机车厂工人要为中国人争气,造出自己的国产机车”的重要指示。

  朱总司令亲临四方机车厂视察指导的消息,给工厂员工以极大的鼓舞。“一切为国家建设着想”、“一切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成了全厂干部工人的决心和动力。从设计人员到各级领导干部,从青年学徒到老工人师傅,都积极响应工厂党委的号召,迅速掀起了技术革新、攻克难关、创造生产记录的热潮。

  虽然当时的四方机车厂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修造经验,但要自己制造机车,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机车制造的关键技术都由国外厂家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靠自己的摸索来克服困难。

  技术革新首先在工程技术人员中展开。陈泰棣、任允文等对解放初期的车轴坯供应不足的问题,用电炉冶炼的优质碳素钢铸冶出合格钢锭。他们还发明了将机车的部分零用部件用球磨铸铁材料生产的先进方法,有力地解决了原先设计图纸中的难以预见的问题。刚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分配到工厂的青年技术人员顾家鹓,在技术革新中发明了“扒缸机”,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青年工人在技术革新中也毫不示弱。如锅炉安全阀过去主要靠进口,质量还不过关,而其质量又直接关系到火车头的安全。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工人于兴泰专心研究,废寝忘食地制作模型,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新的安全阀,解决了限制压力范围的质量难关。以唐宗玉名字命名的“唐宗玉气缸铸造小组”,大胆采用了前苏联郭瓦廖夫流水作业法,并结合制动轴承载风包的实践经验,使制造每个汽缸由70多个工时缩减到26个工时,在同行业中创造了全国纪录。

  很多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工人也解决了很多重要的技术难题,为新型机车早日出厂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时年55岁的共产党员、老技师贾培谟,解决了蒸汽机车中噪音过大、耗汽量过多、速度不快等许多关键问题,被全铁路上下誉为“机车活字典”。

  月牙板是机车上很重要的部件之一,表面硬度很高,需要进行表面渗碳处理,但其中的技术参数却无法得知。当时,工厂里没有完备的化验室,化学药品也不多,而有关的技术知识更不足。老工人丁学文决心搬掉这只拦路虎,他白天去商店询问化学药品的含碳情况,晚上恶补化学知识,并经过反复试验,这一难题终于被攻克。

  在攻克了一系列重大难题之后,小组成员又研制生产了火车头上的10000余个大小零部件,经过安装调试,终于在“八一”建军节前夕迎来了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火车头试车的关键时刻。

  7月26日清晨,四方机车厂接到铁道部命令:“新造机车经请示部长,为迎接‘八一’,可命名为‘八一’号。”喜讯传来,贾培谟、王子立等代表全厂职工向厂长刘伟请缨试车。

  当日,在胶济铁路的试行轨道上,新型机车风驰电掣般行驶着,速度一直加到72——75公里,而且行驶过程中,车身不跳不摆。经过认真测定,新型机车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中午时分,当新型机车徐徐返回四方机车厂时,刘厂长高兴地向等候已久的职工们庄严宣布:“我们创造了试车一次成功的新纪录!”

  历史将记住这一天,四方机车厂成功地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八一”号解放型蒸汽机车,不仅结束了中国不能独立制造机车的历史,更翻开了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史上崭新的一页。

  1952年8月1日,四方机车厂举行了隆重的下线典礼。“八一”号机车,身披红绸,接受青岛市党政领导及广大职工的检阅……随后“八一”号驶向北京,肩负起抗美援朝和建设祖国的重任。

  40年辛劳,退役荣归故里

  “八一”号蒸汽机车重92.07吨,车长22.6米,构造速度80公里/小时,模数牵引力236千牛。在青岛下线后,它马上走上繁忙的工作岗位,首个重要任务是支援抗美援朝。

  “八一”号服役后,表现出了优良的工作性能。从1952年至1960年,四方机车厂共生产了216台该型蒸汽机车,成为我国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铁路运输的主型蒸汽机车。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八一”号开始在国内铁路线路工作。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里,该机车始终奔驰在铁路线上,为祖国铁路运输和经济建设服务。

  1992年5月30日,解放型“八一”号蒸汽机车在淮南机务段光荣“退役”。但“八一”号从退役到回家的18年,历经坎坷波折。原来,1992年5月退役后,它一直被当做一辆普通的报废机车,停放在淮南机务场站的一个角落里。如果不是大同机车车辆厂一位热爱蒸汽机车的工程师发现,并妥善保存下来,这国产首台“火车头”最终的命运或许就像它的大多数“兄弟”一样,退役报废,解体成废旧钢材回收利用。

  因为热爱蒸汽机车,这位大同工厂工程师始终在寻找这辆国产首台蒸汽机车,当他最后在淮南机务段场站角落发现“八一”号时,欣喜异常。通过双方协商,大同机车车辆厂将退役的“八一”号保存起来,此后“八一”号作为国产首台蒸汽机车,多次参加相关展览。

  “八一”号的娘家人——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近年来也一直打听它的下落。2008年,南车青岛四方公司获悉“八一”号保存在大同工厂的消息后,两年时间内,三次赴大同,为“八一”号能荣归故里与大同工厂展开协商,在南车青岛四方公司喜迎建厂110周年之际,大同工厂将机车赠送给南车青岛四方股份公司。

  考虑到年迈的“八一”号已经不能再在铁路上运行,四方机车厂最终决定通过汽车将其运回。于是,为了把近百吨的“八一”号拉回家,南车青岛四方公司安排了三辆大平板车,将机车整体分解成三部分,用了三天三夜跨越上千公里才让它平安归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