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齐风鲁韵

话说济南西市场

2012-03-06 08:48:0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台应新

  □ 台应新

  西市场始建于1928年,比老济南开埠迟了24年。它南临贯穿市区的经二路,北靠连接火车站的经一路,西接车水马龙的纬十一路。近百年来,这里风水宝地,商贾云集,生意红火,历年不衰。迄今为止,西市场仍然是济南西部地区最为繁华热闹的商业区域。 

  西市场因位于济南商埠西部,故得名。我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当时西市场以日用杂货为主,兼营五花八门的生意。西市场的北门,位于经一路纬九路,北门沿街两边,就是祖祖辈辈居住生活在这里的老济南人。从北门进入西市场,中间是一个相当于两个篮球场大的“杂巴地”,东面是赫赫有名的“马家馆”,“麻酱烧饼”是马家馆的招牌,也是地地道道的济南名吃。马家馆的南邻向西依次是民生戏院、和平电影院、合作理发店。再向西行,就是合作委托店、合作饭店、合作文具店,西市场百货大楼就在西市场西门的入口处。

  如果从南门进入西市场,两边则是比较正规的店铺,卖鞋的、卖布的、卖药的、卖衣服的和后来建成的新华书店等。在店铺外面或者空闲的地段上,就是那些小生意人的天下,修鞋的棚子旁边是修钢笔的,卖烤地瓜的近邻是缠糖稀的,贩古董的地摊与旧书旧货挤在一起,变魔术的和耍猴的争抢地盘,唯有崩爆米花的会躲在某个角落里,但是“炮声”阵阵,生意很好。

  西市场里有一个以大鼓书、地方戏和皮影戏为主的“民生戏院”,我小时候常在这里听“河南坠子”“西河大鼓”,特别是皮影戏老前辈李兴时“主挑”的皮影,那真是娴熟的技艺、诙谐的唱词加上略带沙哑的嗓音,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戏迷。

  那时候来戏院听书看戏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戏痴”,专为听书看戏而来,因为说书唱戏主要以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男女爱情故事为主,采取一段段的说唱形式,多有“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意,所以这些“粉丝”天天按时到场,听起来如痴如醉,很少有人“旷课”;另一种人是“休闲派”,这些人主要是白天做生意的老板、或是做长工打短工的劳力人,他们有空就来听,有时候听半场就走。也有的人是听着听着就抱膀伏案而睡,时而东倒西歪,时而鼾声如雷,直到曲终场散。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或炎热的夏天,他们也会为驱寒避暑而来。

  西市场的西门入口处,就是纬十一路(俗称“十一马路”)。四十多年前的“十一马路”两边,是老街、老巷、老房子,沿街的店铺生意主要是以铁器加工、竹器编制、五金土产、副食调料和农贸市场为主。后来那些落后的“手工业”,逐渐地被日用百货、副食调料、烟酒糖茶和集市贸易所替代,慢慢地与西市场小商品市场在经营特色上融为一体,在经营范围上相得益彰,在经营品种上拾遗补缺。

  西市场是老济南的四大商埠之一。它先后经历过1958年、1965年、1984年、1989年和2006年5次较大范围的整修和改造。后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放开搞活,西市场小商品市场与近在咫尺的市华联商厦,展开了激烈的商业竞争。但是,由于两者在进货渠道、环境服务、价格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上的硬性差别,使他们之间没有成为你死我活的生意场上的敌人,而是形成了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各有特色、错位经营的竞争局面。

  如今,西市场的繁荣景象依旧。一位经常驾驶1路公交车的司机这样说过:从市区东边拉来满满一车人,一到市华联的站牌就像到了终点站。等车再返回来时,又像一辆既载人又载货的大货车,天天如此。如果再赶上节假日或双休日,那就是“天天过年”的景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