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齐风鲁韵

石涛纵笔写临清

2012-02-28 08:52:00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马鲁奎

  

    石涛《舟过临清闸图》,纸本设色,以平远透视纵笔描绘临清二闸口舟过船闸之景象。左岸以披麻皴勾勒坡岸、月河,右岸在树木掩映下绘出东夹道街临河房舍,中间流水滔滔的运河之上闸墩巍峙、漕艘入闸、行人驻看、船家收棹板舵、两岸纤夫吆号唱和;远处龙山逶迤、繁树参差,头闸口外蓄势入闸的漕船帆樯群聚。画面敷以浅绛、间施青绿,构图明快,疏密分明,将清初临清闸河开阔幽远,漕艘鱼贯的社会景象描绘入微,构成一幅坡岸,云树、运河、船闸、漕艘浑然一体的山水画佳作。

  石涛(约1642-1718年),清初著名画家。姓朱,名若极,字石涛,号涤子。又号清湘老人、清湘道人、一枝叟,晚号瞎尊者、苦瓜和尚等。石涛系朱明宗室藩靖王朱守谦十一世嫡嗣。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在清军无暇南顾之际,其父十世靖王朱亨嘉顺冶二年(1645年)自称监国于广西,欲图复辟明室。然总督丁魁楚、巡抚瞿式耜拒诏反目,突发兵擒缚朱亨嘉,将其拗送福州幽禁,被唐王所杀。在当时杀气衍殃险势下,幼小的石涛在太监的掩护下得以逃生,后削发为僧,遁入空门,更名法号原济、元济、超济。后拜松江名僧施菴、本月为师传授佛学。他酷爱书画,尤擅山水画,后由禅门转入画道。晚年定居扬州卖画,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后去世。石涛所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不仿古风,讲求独创,构图善变求新、笔墨恣肆、意境苍莽奇绝。与弘仁(江韬)、髡残(石谿)、朱耷(八大山人)合称“清初书画四高僧”。

  中国山水画,历经唐宋元明千年的递进,至清早期形成了传统重负,在其僵渐的藩篱下,当时社会上广兴摹仿董其昌之风,在“千人一腔”跟风中,石涛独辟新风,主张“我自用我法”,“注重师法自然,讲求独创”,“借笔墨写天地,而陶泳于我”,睥睨陈法,法古而不泥古,讲究汪洋恣肆、张扬个性、笔墨随心所欲,使画技向现代绘画迈进了一大步,开启了现代绘画的先声,推动了中国绘画的进步,对后世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舟过临清闸图》的发现,对临清来说其意义不可小觑,虽然此作不是寻丈巨制之幅,但依然充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艺术内涵。

  恣肆洒脱的书画妙境。石涛《舟过临清闸图》,以娴熟的笔墨勾勒出临清二闸口清初自然场景,有着浓厚的文人画书卷气,蕴含着石涛典型的绘画语言,画作以临清二闸口真实景色为对象,用平常善用的“截取法”,删繁就简地将闸墩两侧雁翅石堰隐去,也不画首尾相衔过闸船队,专以特写一艘漕船过闸之景,传达出作者深邃的书画意境。图中将全景场面的宏阔与局部特写揉合巧布格局,以远处的帆樯与近景的过闸船一虚一实。在强列的对比中使之既层迭分隔,又远近彼此呼应。再加上岸边房屋、闸墩的点缀,使整幅画面生气顿生,充满了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公允地说,这幅画作应是石涛绘画之中一幅自我性情的代表作。

  悲怆苦涩的遗民隐痛。纵观《舟过临清闸图》,人们在细微处不难发现一些有悖历史现实的笔触,尤其熟悉临清历史的明眼人,一搭眼便见蹊跷之漏:

  闸河内的水,流出二闸口,应是闸河彼闭此启出船之时。而石涛不但不画出闸之船,反而画成船进闸河,所隐喻之语不外乎“逆流而上”四字;闸河放船时,下行船应从闸河鱼贯而出,上行船在二闸口外应是群列以待,百舸相错、船号互答、人语嘈杂一片繁忙之景。而石涛却在闸下孤零零只画一艘漕船,反把扬帆争流的船队推向遥远。似乎告诉人们清廷正在逆流而行、艰难跋涉;而漕运的兴盛却是“可望而不可及”;漕船之上蓬楼,本来为减小风阻应敞口往后、前窄后宽或前后同宽,而石涛却前后倒置,尤其在其后还画上一跪哭之人,其余所绘32人,无论船家、船工、纤夫、围观之人,统统身着白素,给人以苍凉、沮丧与悲怆之感。这种历史的沧桑感、沉重感,成为打动人们心弦的一股撼力,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石涛作为明朝皇族后裔,避难逃命,削发为僧,遁入空门,颠沛流离,饱尝人世间艰辛,由王孙公子沦落为苦行头陀。清军的铁蹄碾碎了故国山河,也碾碎了石涛本应养尊处优的荣华,但他身处佛门,却也心向红尘,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秋,他再次乘舟北上北京,尽力攀结京师官吏,寄望这些王公贵族们能像伯乐一样将他荐举于朝,步入仕途,报效朝廷。然而这些权贵只是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其他不与计较,一盆冷水泼过来,将其“皇家问赏心”一腔热望浇了个透心凉,终于明白了自己在京城社会舞台上所处的凄楚境地。

  《舟过临清闸图》正是这年秋天,48岁的石涛两次遭遇康熙皇帝不事礼贤后,在郁郁忧结、思虑烦闷中乘舟北上途中,“推窗卷幔得挥毫”,绘成此图卷。至此,我们再回头看图中有悖生活现实的笔触,就明白了他所画并非一时不慎的笔误,而是石涛深思周纳的深省之作,更是排闼郁愤的发泄之作。临清闸河“地倾水泻须凭闸,千里雷车迅怒嗥”,清醒了石涛的幻想,临清码头“七十二闸向北牢,东归此去渐凭高”已使石涛彻底悟察到世态的炎凉和遗民的痛楚苦涩。我们不难理解,从《舟过临清闸图》伊始,石涛在后续的诗文、书画创作中,与八大山人他们一起浓郁地反清意识和强烈地遗民情结无时不在作品中渗透,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突起渐见的遗民文化。

  《舟过临清闸图》选择千里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临清,从宏观上展现闸河苍茫壮阔,从细微处蕴藉社会现实,椽笔淋漓、诗画辉映、纵横排闼、深隽醇厚。就是300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让人如临其境。现在国家遗产院制定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中,包括临清闸河在内的“临清段”荣列其中,《舟过临清闸图》的发现不仅为此增添一抹亮色,也为临清运河文化宝库积蓄了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