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 峰 郭庆莲
肥城建城历史上,留下了丰富的古建筑资源,“贵和堂”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贵和堂”坐落于肥城市新城办事处巧山社区西首,是明末清初巧山店村一大户孙林竹为他所建宅第起的门头堂号。
“贵和堂”为明清典型建筑,规模恢宏,古朴壮观,建筑风格颇具特色。“贵和堂”大院占地面积7360平方米。该院以南北大门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南大门为正阳门,门前有石狮1对,兽形上马石1对。后大门起脊布瓦,台阶较小,可出入马车。院内建有前、中、后3个大厅,大厅正中,前后门相通,中间立有木雕屏风,从南向北,依次坐落在前大门和后大门的直线上。以线为轴,左右对称,每个大厅都建在一米高左右的条石基础上,砖、瓦、石、木结构,布瓦顶,高脊、大方砖铺地面,每一大厅为3大间,两边各修1间,低于厅房挂屋,有明三暗五之意:厅前左右各有与大厅相同样式(只是条石台基低于大厅)厢房3间,此外还有伙房院、粮仓院、柴草院、长工院、牲口院、食物院六院。宅院之间,房屋之间用角门连接,据传共有七十二个角门(外传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角门),一般生人进入大院,很难转出来。
关于“贵和堂”还有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光绪年间,一县令在肥城任职后,外出路过巧山店村,看到“贵和堂”房屋的修建和布局,似仿王府建筑样式,就问跟班衙役,“贵和堂”有何功名?衙役们道:没什么功名,只是一个土财主。县令认为“贵和堂”有犯上之嫌,说是回来后再到“贵和堂”问罪。此消息很快传到“贵和堂”。“贵和堂”内顿时乱作一团,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大管家说,我们不如到尚庄找原兵部侍郎孙光祀家中借孙光祀画像一用。
孙光祀顺治年间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右侍郎,前后任职20多年,惩贪剔弊,侃侃敢言。康熙十八年孙光祀告老回到家乡,正赶上灾荒,便拿出自己的粮食500多石,救济历城、长清、平阴、肥城的饥民。每日每户发给升余,持续4个多月,救济灾民千余人。以后,又遇灾荒年月,他两次捐谷赈济贫民。
而此时,孙光祀后代已破落,生活困难。“贵和堂”遂用百斗之粮,借来画像,悬挂于中厅之中,并让下人摆了几十口大缸在院中,灌满水,堵塞下水沟,静等县令上门。县令回衙程中,来到“贵和堂”,穿过前厅来到中厅,见厅中坐一老太,没有任何人迎接很是生气。正要开口问话,抬头一看,见一影像挂于中厅正中之上。像下楷书书写,翰林院庶吉士进士、兵部侍郎孙光祀。吓得县令立时跪下叩头后退,每倒退一步一叩头。此时,几个下人同时把水缸打破,院内之水立时半米之深,县令每叩一头,都把头没入水中,回到县衙,气急之至,遂把随行衙役各打四十大板,以解受辱之气。此事一度成为笑谈。“贵和堂”吓退县令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孙林竹第九世孙圣崇开始发迹、创业,生有两子开始学文习武,身份已为武庠生,其中长子孙国梁拥有的田地已成规模,后代四子中有三人取得监生身份。
“贵和堂”中大厅前一株海棠树,距今已三百多年,仍枝叶茂盛,花红叶绿,与厅堂一起构成和谐的人居环境。“贵和堂”无论是造型、装饰,还是环境设计、总体规划,无一不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而且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