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新闻

钱理群《我的家庭回忆录》

2017-09-22 17:07:00 来源: 作者:

  《我的家庭回忆录》可称为钱理群的私人悼亡书。因为钱老只对家庭中的逝者作了深情回忆,而对生者未著专文。时光荏苒,家人分分合合,许多记忆已渐远去,但是很多细节却在钱老的脑海中越发清晰。钱老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丰富翔实的细节,将动人细节一一再现。例如谈到对父亲“唯一留下的瞬间记忆”:南京中山东路一家小吃店里,父亲把自己碗里剩下的汤圆,一个个地夹到男孩的碗里……当父亲只身到了海峡的那一边,母亲上缴了父亲的一切东西,但仍留下了她与父亲的结婚合影,并且一直保存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逢年过节,母亲都要多摆上几副碗筷,以表达自己无言的思念……这些零光片羽般的细小情节,闪烁着动人的温情,读来令人动容。 

  该书反映了现代知识分子选择和命运的缩影。钱理群先生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的他,身上早已打上现代知识分子命运见证的烙印。早在上世纪80年代,钱理群和二姐谈到钱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人生际遇,几乎是现代知识分子选择和命运的一个浓缩,当时就觉得很值得一写,姐弟俩决定晚年合作写一部长篇小说。不幸二姐英年早逝,钱老也只得把这一计划搁下。但以后陆续写回忆文章,钱老心中还是难抹当年这一计划的影子。现在,以回忆录的形式写出钱氏家庭的历史,也算是实现了钱老和二姐共同的梦想,并以此祭奠二姐、父母及其他兄弟姐妹的在天之灵,让钱老倍感慰藉。

  钱氏家族成员的人生经历亦富传奇色彩。父亲在1949年以后远走台湾,直至在台湾去世也再未回过大陆;三哥长居美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与家人团聚;大哥从美国读得博士学位后归国,为我国的治黄治沙事业历尽心血;四哥和二姐是老党员,为党奉献了一生。钱理群在书中写到的这些离合际遇,不禁让人感慨万千。20世纪中国的历史风云变幻,现代知识分子面临着诸种不同的命运选择。钱理群一家坎坷曲折的人生命运,正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命运选择的缩影。

  钱理群先生在书中不仅对亲人作了深情的刻画与回忆,同时见证了彼时中国社会的变迁,更用理性的视野灌注了自己的深刻反思。起伏不定的历史进程中,钱家个人及家庭命运与之休戚相关,由之受到的影响,甚至心灵的烙印,在钱老的笔下亦不动声色地显现着,引人深思。

  国共两党的分裂在钱氏家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父亲和三哥选择了国民党,四哥和二姐选择了共产党。钱理群十四岁时,曾面临着“与反动家庭划清界限”的考验,当人们要求他在父亲与革命二者中做出选择时,他曾经深深地怨恨父亲!他亲手烧毁了父亲的照片,毫不犹豫地将远在海外的三哥从心里逐出,甚至怀着一种隐隐的憎恨。1961年,当在美国的三哥听说大陆遇到了灾荒,忧心如焚,辗转托人与家人联系,表示愿助一臂之力;而身在大陆的钱家成员一致断然拒绝。写到这里,钱理群反思道:“人是自私的,当自我生存安全的考虑压倒一切时,即使是人伦之情,也会置之不顾。这类人性的弱点或许可以原谅,但它所折射出的极‘左’路线对于人的心灵、以至于人性的伤害,却是不能回避的事实。”社会伦理、历史抉择、血脉之情交汇,钱理群进行了诸多思考与拷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

  “我们在回顾、总结历史时,最需要追问的,正是长期支配我们行为背后的基本观念、历史观、伦理观等等。面对这样的对前提的质疑,需要的是正视的勇气,理论的彻底性,而绝不能遗忘与回避。”钱理群在书中郑重说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家庭回忆录》正是一部拒绝遗忘和回避的勇气之书,读来令人肃然起敬。  

  《我的家庭回忆录》

  钱理群 著

  漓江出版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