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省“全民阅读”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 大众网(wwww.dzwww.com) 承办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新闻

《又见花开》:热爱生活,咀嚼绳命

2017-02-17 14:57: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

 

   《又见花开》

  著作者:魏振华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版次:第1版 (2016年10月1日)

  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提要]

  收录了作者近年创作的数十篇散文,这些散文或记录家事国事,或表达对社会人情的理解,或抒发对山川风物的咏叹,文笔优美清新,情感亦摇曳多姿:早年生活的深沉回味,尘世跌宕后的厚积薄发,游历山川时的灵性摭拾,齐涌至多彩的笔端,凝作睿智的盛筵。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咀嚼,对亲情、友谊的珍惜,在感性而细腻的心田汇成诗流,萃聚于字里行间。

  [目录]

  序

  辑一 眼底尽收天下景

  秋行边界

  秋日思语

  芭芒花

  秋行延安

  又回长沙

  依恋橘子洲

  又见雪飘

  回头看更美

  辑二 胸中常怀家国事

  母亲

  怀念母亲

  回忆父亲

  旧门上的时光

  消失的母校

  因有比赛而精彩

  缅怀身边的英雄

  心在人民,利归天下

  辑三 笔下绽开万千情

  秋的记忆

  迷途之盼

  放弃也很美

  我心中的《瓦尔登湖》

  我走在秋天里

  让压力释放美丽

  乡村年趣

  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附录]

  自信 执着 弄潮

  序

  秋色无边

  文\叶梅

  春天的一个日子碰到唐朝晖,他依然是语速很快地说话,只是湖南口音越发重了,他说请你帮我一位朋友写一个序啰。我说手头杂事实在有点儿多,不如请别人为好。心下是有些“怯序”,首先得读好厚一沓文稿,还得细细琢磨,轻重如把秤,多了少了都不合适。可朝晖是让我心存敬意的,因为他对文学的执着。前些年他原本担任了《青年文学》主编,已成为业内受到关注的青年出版人,但正当顺风顺水之时他却突然辞职,一头扎进了乡间,到那个非遗项目——“女书”的偏僻地方调查采风两年多,写出了一系列精彩的长篇散文,叫《折扇》。就冲这些,朝晖所做的事都一定是透着某种道理的,你要相信他这人性格里的那股子倔劲儿。

  所以,隔了一段时间他又说,你还是写一写啰,我便无话可说了,便找个时间静下心来去读他发来的书稿,就是魏振华所写的散文集《又见花开》。方得知作者是广西柳州人,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曾担任建设银行广西分行、湖南分行副行长,2015年还获得了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这位撰写并出版过多部金融专著的资深专家,不仅在金融工作中很有建树,同时还热爱文学,勤恳地记录着生活与工作,一草一木、此情彼景,都能引发他的联想,即用朴实且不失隽永的文字,描画出生活的印迹、心路的历程。他在广西、湖南及全国的一些报刊上陆续发表了多篇散文、诗歌,并于2012年出版了一部散文集《又见春天》。

  前些时,在中国作协的一次会议上,曾听到中国金融作协的一位人士介绍其行业内的文学创作,他说我们金融界有太多的文学素材,但写的人却不多,是令人遗憾的。后来才知道魏振华已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的理事,他正是在人们的期待之中,难能可贵地以他的散文传播和影响着更多的金融人,也向更大的范围揭示了金融人的内心。或许,在金融界还有许多正默默跋涉于文学道路上的有心人,他们在当下利率市场化、经济环境复杂化、竞争白热化的压力下,更为迫切地希望精神的追寻与支撑。用魏振华自己的话说就是,心系梦想才能战胜眼前的沮丧和阴霾,只有认知自己战胜自己,才能在前进的路上勇于摸爬滚打,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魏振华的写作已然不仅是个人的意义。

  他的成长经历证明他的感慨是真诚的。他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桂中的一个贫困山村,父亲当过老师但却因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被劳动教养,兄弟姐妹仅靠母亲一人辛劳拉扯,时常难得温饱,小小年纪的魏振华常在山中摘金银花,采野葡萄,变卖后补贴家用,自小便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不易与发奋努力。父亲的学识和母亲的坚韧引领着他好学勤劳,最终在1978年恢复高考时走出了山村,成为当地最早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的能量,从财会专业到文学写作,他兴趣广泛,激情饱满,不断充实自我,是把“钉子精神”自觉自愿地运用于学习和工作中的实践者。多年攀登,渐入佳境。

  时代的发展告诉人们,越是跨界的人士或许越能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显示出更广博的文化修养,他的此部散文集《又见花开》便是多种心得的结集。他将文章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旅行随笔,眼底尽收天下景,系行走之中的见闻与心情。既有广西故土的山川物美,也有他曾工作过的湘江河畔的风土人情,还有北京冬日的景山雪景、西岳华山的险峻奇雄等,边行边议,让人感觉有的章节不失为一道简约的旅行攻略。他从山里来,不忘山水美,无论行走何处,面对自然都不免流露出一种由衷的喜爱钟情。第二类是工作之中的记事与感悟,有金融战绩的感人事迹,如记见义勇为的建行卫士廖民军,在客户面临威胁时,自己抢上前去护住了客户,而被歹徒刺杀。这种文字近乎报告文学,但写出了情意,写出了人物的个性,真实感人。还有对压力的解读等,认为人一出生就会有压力,而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工作和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压力似乎越来越大,如何面对?他给出了一些方子,不管效果如何,读者或许都能从中受益。第三类是关于亲情和往事的回忆,它们从魏振华的心底流淌出来,更具深情,更为打动人心。他充满深情地分别写到了父亲和母亲,可以视为父母的小传。他的母亲一生劳作,勤劳勤俭,对子女管教严格,内心慈祥,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母亲;老父亲虽然曾饱经坎坷,但知识分子的品格和自尊从未泯灭,他的言行深深地印刻在儿子的心上,尽管父亲已去世多年,但魏振华深受其影响,并随着时光的流逝,对父母的思念越加浓烈,这所有的一切在他心里已经酿造成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所做的,就是将它们记录下来。

  知识的力量能改变命运,世界永远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经历过贫苦岁月的魏振华十分懂得“环境不会改变,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的人生哲理,从小成长于逆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会看到机会,并且成就自我。魏振华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他以自己的经历撰文,催人励志,引人向上,以对生活和世界的善意给人以温暖的力量。

  魏振华的家乡柳州史称“龙城”,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因此亦称“壶城”。据史料记载,自汉武帝时期西汉朝灭南越国建潭中县城以来,柳州已有超过2100年建城史,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甲级旅游城市,工业总量约占广西的三分之一,应该是一个出故事的地方。还有为人称道的民族风情,被归纳为壮族的歌、瑶族的舞、苗族的节和侗族的楼,堪称柳州“民族风情四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为柳州刺史,韩愈为他写下了《柳州罗池庙碑》一文。碑文的前半部分记载了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绩,后半部分附了一首《迎享送神诗》。到了宋代,苏轼又将《迎享送神诗》书写下来,由柳州人士于宋嘉定十年即公元1217年,刻石立碑于罗庙内。这块碑集韩愈文、柳宗元事、苏轼书于一体,被后人称为“三绝碑”。

  在这样一个有着四绝三绝的地方,怎么能没有后人的美文呢?

  对于魏振华来说,虽说是秋色无边,眼前风景已是多姿多彩,但对于文学之路的求索,似乎还很漫长。唐朝晖既然与之为友,当然也可以在自己的文学之行中与之相约为伴,相互提示,找出不足,并向着有益而相宜的方向而去。苏轼在评价柳宗元的诗文时说道:“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似淡而实美,是否可为柳州人魏振华今后追求的文学境界?读者有所期待。

  是为序。

相关新闻